2008年后第一篇,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些零零散散没法单独成篇的体会,以这种方式写出来吧,有blog之后又出来twitter了嘛,一个道理,每次10条左右。
Ø 产品里的问题,开始有一两个的时候总让人吃不下睡不着,非要马上干掉,后来就无视了,好比白头发,有一根的时候会马上拔掉,多了起来会很郁闷一阵子,再多也就烦不了,该干嘛干嘛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想想也不能这样一直消极啊,所以就会从根本上考虑去解决问题,是去养生而不是拔头发了。
Ø 雷锋是被创造出来的一个蹩脚的(或成功的?)Personas。
Ø 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要满足的对象不同,一个是“你你你你你”,另一个是“我我我我我”。
Ø 随着网页功能的逐渐强大,软件与网站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但由于原来网站和软件的设计流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所以在设计流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同的说法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比如:任务(网站)=用例(软件),任务分解(网站)=用例里的流程描述(软件)。
Ø PD做久了,看到任何一个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唯一挑不出错的产品就是自己做的,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做的东西给别的PD看!
Ø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以为自己想出的办法是个创新,其实这早就是别人玩剩下的,说不定还是被玩烂的几种方法中比较拙劣的一个。避免这种悲剧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多加努力或者借助群体智慧。
Ø 产品与设计师是互相依存的,在高层决定公司战略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好的产品对设计师的帮助会远远大于好的设计师对产品的帮助。
Ø PD、开发、测试的人员比例,对于web应用,我的感觉1:3:1是比较合理的,开发不足会产生一种有枪没子弹的郁闷,而测试因为产品修改比较简单,所以可以比传统软件轻。
Ø 产品进化论:产品的定位、发展和生物的进化很像,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是普适的,就像一个大的生物种类,当其中的一个小群体长时间生存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时,就会进化成适应局部特性的亚种,同样的道理满足小众的产品就要往局部的特性做才符合自然规律,即所谓垂直、所谓特定的目标用户群体。另外,普适的产品越是想满足所有人,就越没法满足所有人,比如新闻联播。
“PD做久了,看到任何一个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唯一挑不出错的产品就是自己做的,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做的东西给别的PD看!”
太有同感了。
今天特意去了另一个博客搞明白了Personas是什么意思,呵呵
其实一直以来我自己思考的,做的都和这个词有关,只是从来没有系统的想过
恩恩,今天通透了很多
只是我觉得这些理论都适合于一个比较成熟或者说是发展中期的网站
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的初期网站来说
可能会没有人来完整的思考这些问题,而且即使有人思考很多时候也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个人感觉哈
某菊留下足迹
iamsujie Reply:
五月 19th, 2009 at 20:29
@矢车菊, 了解persona,必看《赢在用户》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以为自己想出的办法是个创新,其实这早就是别人玩剩下的,说不定还是被玩烂的几种方法中比较拙劣的一个。避免这种悲剧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多加努力或者借助群体智慧。
关于这点,深有体会,内流满面……
iamsujie Reply:
九月 24th, 2009 at 11:35
@Ayu, 很多时候所谓的决策果断、高效,也是因为知道的太少,没那么多需要考虑的~~~
产品与设计师是互相依存的,在高层决定公司战略的前提下,很多时候,好的产品对设计师的帮助会远远大于好的设计师对产品的帮助。
这句话 没看明白其中的含义!请教一下。。。。
iamsujie Reply:
三月 24th, 2010 at 11:26
@Benny,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Benny
第一眼看到你回复 楞了一下!还以为你骂我呢!后来想了想 明白了
iamsujie Reply:
三月 24th, 2010 at 17:41
@benny, 啊呀,抱歉抱歉~~~ 谢谢提醒,以后说话要说全,:)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以为自己想出的办法是个创新,其实这早就是别人玩剩下的,说不定还是被玩烂的几种方法中比较拙劣的一个。避免这种悲剧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多加努力或者借助群体智慧
痛定思痛。。
PD做久了,看到任何一个产品,总能一下子挑出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唯一挑不出错的产品就是自己做的,所以必须要把自己做的东西给别的PD看!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以为自己想出的办法是个创新,其实这早就是别人玩剩下的,说不定还是被玩烂的几种方法中比较拙劣的一个。避免这种悲剧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多加努力或者借助群体智慧。
——————————————
^_^,我的进化大概就是要成为一只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和规矩的大嘴鹦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