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在和几位同事一起整理旺旺的产品发展史,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产品要顺势而为,这个势,说大点是行业的浪潮,公司和产品的基因,说小点是用户群体的特性、需求的特点、场景的特质。
旺旺,其实最早是2003年阿里巴巴的贸易通,04年在代码上改改做出了淘宝旺旺,后来合并成阿里旺旺,最近几年又逐渐细分为中文站版、淘宝买家版、淘宝卖家版,自始至终,我们都发现,这个产品的出身,决定了她的“交易工具”属性、“电子商务IM”定位,既成了她的优势,也成了她的瓶颈,或者说,成为了她的基因。
举几个例子。
子账号体系,QQ是没有的,因为QQ的用户是个人,而旺旺某些版本的用户,其实背后是一个企业,企业需要一个统一对外的沟通工具,好比一个电话号码,而背后,一个人接待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所以,电话有了分机,旺旺有了子账号,并且,还延伸出“智能分流”、工作台等特性。
而对于买家个人使用的旺旺,一些成功,也是由场景而来,比如聊天天窗口里展现各种交易的信息,发个宝贝链接,直接能看到宝贝缩略图,窗口右边可以直接做购买、查看物流的动作,对于一个通用IM,是很难如此定制的,哪怕是聊天窗口里调用windows的计算器,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没技术含量的特性,都有很多用户使用,因为交易的过程要简单算算嘛,而你如果把这个特性放在一个通用IM上,就很诡异。
对一类用户、需求、场景的深入定制,一方面成就了一个产品,成为对手进入的壁垒,另一方面,这堵墙也成了这个产品的牢笼。
“上班用旺旺,下班用QQ”,这是2007年旺旺想做的事情,当时,旺旺与QQ在用户数上的差距还没有今天这么大,而QQ的低龄化、娱乐化也远比今天明显,公司企业、白领上班时还有很多人在用msn、yahoo通,旺旺想切入这个市场,没曾想,由于旺旺用户和淘宝网的特性,绝大部分白领在使用旺旺的时候都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买东西……于是,逐渐地有企事业单位因为禁止上班时间逛淘宝网,而禁止员工使用旺旺。虽然就像昨天搜狐的那个新闻一样,禁肯定是禁不住的,但,用户对旺旺的认知,已经很难扭转。
多的就不说了,有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岁看到老”的味道,不是么?
PS:本想5月10号出版《淘宝产品史》,但现在看来难度超出我的想象,整本书赶不及了,要么,试着网络连载?
学习了。。。
买卖东西,用旺旺。这个已经深入人民群众的心了。
呃,有点不知道想说的点是什么。。。
很喜欢你的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能不能谈谈你对“产品经理需不需要技术背景或者掌握技术背景会有一定优势吗”这些问题的看法呢?
这文章看不懂,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书描述不是一个风格。
顺应用户需求而诞生的产品,必定有他长期存在的道理。
产品基因论比较有趣。
目前工作场景使用的IM还没有哪一家独占鳌头,阿里钉钉或成下个赢家?
iamsujie Reply:
四月 15th, 2016 at 19:08
@GreatxXz,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