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样章的初稿给编辑同学了,4万字出头,5号字连图表一共40多页,从篇幅角度应该有全书的1/5了,应景聊聊这个话题。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经问过几位作家是怎么写书的,比如《流血的仕途》作者曹昇、科幻作家刘慈欣,发现他们写书的方式,居然和我想的不一样。据他们说,基本上是顺序写下来的,甚至写的过程中自己也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情节,也许和他们写的是小说有关系。对比起来我的写作就很特别了,简直是把书当软件来做了,有点瀑布模型的味道,也有点敏捷开发的味道。
先说说正式开写样章的前置工作,我给全书做了定位的分析、风格特色的设定、目录结构的搭建(精确到2级),这些工作是让自己对全书有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再深入某一部分。通过样章的实践,我基本确定了写作的五轮模式。
第一轮搭建框架,以“章”为单位精确到最细的一级目录的,现在是4级,但实际情况是在每个2级目录往下,有的只有1级,有的还有2级,原本想统一,不过逻辑上理不顺,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较为灵活的方式。我会在每个目录标题下至少写两三句话说明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保证整章的大思路通畅。
第二轮填充文字,把2年多来积累的文字剪切入符合主题小节里,补写缺少的内容。这一轮尽量不考虑文字细节,先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保证码字的速度。随着实践的进行,我发现这一轮相对不用动脑子,所以可以剥离出来,利用比较零散的时间完成,比如工作日的晚上。这一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进入状态慢,只能利用周末的大块时间写作的问题。
第三轮理顺逻辑,按顺序通读文章,重点关注段落、句子间逻辑的顺畅。这一轮主要的工作是调整段落、句子的位置,剪过来切过去;增加过渡句;删除废话。我发现自己在这里会耗费极大的精力,经常把一句话反复的在几段文字中倒腾。
第四轮调整风格,关注语言的味道一致,增加例子、对话等、找轻松活泼,聊天的感觉;增删改图表,比如把某些文字用图表表达;突出本书特色,不出彩的内容简化,添加有特点的内容。当然,我做这一步的时候,还是有些细节尚未完成,比如有的图需要重画,有的图是照片,需要补拍,或者有的例子觉得不好,先占个位子等有灵感了再换掉。
第五轮后期制作,完成四轮以后我会先把初稿给编辑同学,听听意见,当然我也会继续和编辑同学一起做细节的改造,比如格式调整,图表调整,病句错别字等等,以及很多我现在还不明确的事情。同步的,其他章节也开始从第一轮写起,并行前进。
这五轮,实在是很像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写作的每一轮也不是严格线性,必然有时间上的重叠和反复,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呵呵,确实是和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很像,其实从一开始最开始你有意无意就运用了这五个层次,还提到了迭代这个词语,(*^__^*) 嘻嘻……
iamsujie Reply:
九月 13th, 2009 at 23:41
@矢车菊, 是的,这就叫“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支持,你很有毅力的一个人,坚持就是胜利。
iamsujie Reply:
九月 16th, 2009 at 19:41
@狒狒, 谢谢,呵呵,你也写了很多啊,;)
sujie,五轮模式的提法很好。特别是前三步是最重要的。
iamsujie Reply:
九月 17th, 2009 at 19:50
@人月, 呵呵,谢谢人月的鼓励~
用这个方法亲测写过一篇粗略的产品分析文,还是挺受用的(有点牛刀杀鸡的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