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故事。
四个人在电梯里:一个人原地跑步,满头大汗;一个用头撞墙,针扎肉,各种自虐;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干;一个人一直在很虔诚的祈祷。很久以后,门开了,发现是一幢摩天大楼的顶层,门口围着一堆记者,采访他们“这么高,好了不起,你们是怎么上来的?”
一个说,自己努力很重要,方法要对,得跑20min休息5min;
一个说,苦修,头撞墙需要一个小时3600次,头上必须起包;
一个说,运气也很重要,他们都是扯淡;
一个说,信春哥就行了。
……
这就是很多成功学和方法论。
我一直想推动反方向的一件事(尼玛还真有“失败学”),叫“产品鞭尸会”。
做了几年产品的人,谁敢说自己手里没几条人命产品命?把下线了的、回滚了的产品拿出来,当事人来讲,大家一起来分析、拍砖、分享类似的故事……素材绝对多过各种“成功案例分享”。
公开搞可能有点敏感,哪个公司内部有魄力搞这个,哪怕是团队内部搞,并且那些当事人也都积极参与,会让我很佩服。可以每个尸体,都找一个典型的角度去讨论,就是你认为最大的死因,比如沟通、比如业务方向。具体的实施方案大家因地制宜。
对讲者来说,“鞭尸”的名头可以保证上座率,敢于暴露曾经的失败,对一个人来说标志着极大的自信与成长,我喜欢说一句话——每一段苦逼的岁月,总能等到你愿意把它当笑话说出来的时候。
对观众来说,如开头的故事,别人的成功故事都是总结,背景条件不同,未必有用,谁知道他是不是在一趟高速上升的电梯里?而失败案例通常有更通用的教训,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死因并不是产品的问题,但我不这么看,因为真正的产品经理需要对产品的一切负责,不为现在,也为自己的将来。
不过,这个会一直没能持续的搞起来,主要因为愿意提供尸体的人太少了,呵呵,不知道哪个公司可以突破。
如果有,那这家公司或团队应该是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未来的,好像人身上的胎记不怕看到不怕被人指手画脚添油加醋无限放大。
为什么评论时邮箱居然是必填呢
因为这样才可以“有了回复时邮件通知我”@creativa
问题少女附身了,干嘛一定要通知呢?@桦羽
写的太好了,学习学习!
非常有道理!
其实很多产品的失败都是大家不想谈的,因为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谈多了大家会认为这货不行,做东西垃圾就不让他做了,你写这本书之前,你是否有勇气这样做呢?其实研究成功失败是一方面,你也从产品角度去研究下品牌和心理学人的印象,社会是变化的,看事情的角度有很多面,我建议苏同学从产品大牛或曾做过垃圾产品的大牛开始剖解僵尸,要不从你们领导开始?哈哈,这的问问他愿意不。就像你说的每一段苦逼的岁月,总能等到你愿意把它当笑话说出来的时候。额~是时候了吗?
iamsujie Reply:
十一月 13th, 2012 at 20:33
@古诗词, 确实,已经“成功”的人可能更有自信来讲
我觉得不管是成功的事情or失败的事情,其实都有夸大的成份.
就算是失败的事情,也会倾向于说对自己有利,能够博得大家同情的理由
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只是描述事情,描述数据,这样才是最靠谱的
iamsujie Reply:
十一月 26th, 2012 at 09:33
@沙子, 有道理
回顾了下还没上线就被腰斩的项目,发现最大的原因是在交互上纠结了太多而忽视了方案的思考,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时间太紧,3天画了60多页的一个交互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