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思考,快与慢》,这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近作,这位老人家很好的把心理学和经济学交叉了起来,探讨了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等等对思考的影响,太多的理论不说,只贴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书中一个话题——“前景理论”的深入探讨。
第一个例子
二选一
A.95%的概率赢得1000元,5%的概率什么也不得到
B.肯定得到900元
从纯理性角度,A获得的数学期望是950元,但仍然会有很多人选择B。
解释:有较大的可能获得,愿意为确定性付出,风险规避。
典型应用:保险(风险调整型),此例中,比如你碰到了A场景,有保险公司提供你一个服务,说你别纠结了,说我来承担A的风险,确保给你900块(甚至910、920……),当有大量A存在的时候,保险公司稳赚。你选B,等效于花100元买了个保险,把5%降为0%。
第二个例子
二选一
A.5%的概率赢得1000元,95%的概率什么也不得到
B.肯定得到100元
虽然A的数学期望只有50元,但仍然有很多人选A。
解释:有较小的可能获得,愿意为可能性付出,风险追求,当然,这和你现在又多少钱也有关系(相对效用),如果是1000万和100万,相信很多选A的会变成B。
典型应用:彩票,本例中,选A的人实际上是花了100元买了一张5%赢得1000元的彩票,这其中的差价是彩票得以运作的根本。
第三个例子
二选一
A.95%的概率损失1000元,5%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B.肯定损失900元
此例中,A的数学期望是-950元,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选A搏一把。
解释:有较大的可能损失,愿意为可能性付出,风险追求。
典型应用:赌博,本例中,解释了为什么赌徒输了以后停不下来的原因,选A的人其实是想再花100元买一个翻盘的机会。
第四个例子
二选一
A.5%的概率损失1000元,95%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B.肯定损失100元
虽然A的数学期望只有-50元,但人们还是不敢冒险而选择B。
解释:有较小的可能损失,愿意为确定性付出,风险规避。
典型应用:保险(防止大病大灾那类的),本例中,你选B,实际上是花了100元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当有大量A存在的时候,保险公司稳赚(再回顾第一个,一样的道理)。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大局观
第一,对于上述任何情况,如果我们确信会发生很多次,那么很多人的选择会反转,这是时间上的大局观,坚持更理性的决策,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当然,前提是真有多次。
第二,对于上述任何情况,如果同时在多人身上发生,不同角色想法会不同:如第一种场景,我们假设是一个公司里,每个部门是否选择创新的命题,则很多部门的经理,都希望保守的选B,但公司总裁希望所有经理都去冒险。这是空间上的大局观,也解释了一个机构中的局整矛盾,创新的艰难。
第三,更有意思,我们把两个数值没这么极端的例子放在一起:
A1.25%的概率赢得1000元,75%的概率什么也不得到
B1.肯定得到245元
会有不少人愿意选B1。
A2.75%的概率损失1000元,25%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B2.肯定损失745元
会有不少人愿意选A2。
我们把两个选择合并在一起看,选B1A2组合的同学算一下,综合结果“75%的概率损失755元,25%的概率得到245元”,而被我们放弃的A1B2组合,综合结果是“25%的概率得到255元,75%的概率损失745元”,综合结果要更好(多得10元),是不是有点意思?
其他不说了,大家有空去看书吧,最后,是不是可以给大家拜个早年了? :)
这和你现在又多少钱也有关系(相对效用)
应该是“有”咯
新年快乐哈~看过留名~
概率的存在,就是让选择变得有趣,多数时候是稳中求胜
在经济学标准的理性模式下,人们愿意冒险是因为胜算大,他们之所以现在能承受有代价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相信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大。
大局观,大的方面着眼,小的方面着手。
《无价》里也有提及这个
这几个例子是忽悠数学外行的吧,所谓的“很多人会选择”,是多少?就比如例一,如果只有5%的人选B又怎么解释?其实5%也是“很多人”
如”s开头的同学“所说,给苏兄推荐《无价》
请问最后一段话,有关两种选择的综合是怎么解释的,没看明白。能说细点么,谢谢了
正在看这本书,觉得有很多内容值得好好琢磨,特别是怎么把一些方法应用到工作的决策中来。
只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选择,我们缺少的是明确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