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分享,往往启发更多,前几天公司请来《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可惜自己没怎么看过这个节目,所以对他举的很多选手的例子没啥感觉,只好随记如下:
好声音的信仰
- 平等与信仰感
- 真实的故事激发共鸣,看节目的时候感觉在“照镜子”
- 梦想及其实现
与早期综艺节目的对比
- 最早的综艺节目,是自上而下的,没有参与感,国内的比如春晚为代表的综艺晚会;当然也有做得好的,比如台湾的娱乐节目(我猜为代表)
- 有几年,国内还是老模式,国外已经转变,原来的综艺节目一般6~8个摄像机,国外要30+,国内把舞台给主持人,国外甚至没有主持人
- 宣扬群体到宣扬个体
- 早期的综艺节目是设计好的,后来变成“真实的讲故事”,无法写剧本,设计剧情,只能激发、引导。从超男超女到非诚勿扰到好声音到爸爸去哪儿(对比:《感动中国》,还是设计好的)
- 音乐、舞蹈、烹饪都可以是故事的主题,平凡的参与者(明星也有平凡的一面)是关键
- 国际上新的节目产出基本已经有模式:荷兰出各种创新的节目模式,然后到美国验证
产品的设计:有关选手
- 拍摄不仅仅是台上,生活中都跟着记录,需要真实的故事、情感
- 歌手上台前的仪式感:电梯、等待、递话筒……
- 选歌也是博弈,导师想用体现实力的歌,而导演想用大众的歌,一首歌之所以在大众中流行,其难度就不会太大,比较难在“技术”层面出彩
产品的设计:有关导师
- 四个导师有11~13台机器跟着拍,展现真实感
a) 机位设计:正面4、背面4……
b) 抓细节,抓戏剧冲突(比如一台机位从选手背后拍摄,指向选手心目中的导师,但导师就是不转身
- 四位导师的人选设计:
a) 导师必须真实,不能带面具
b) 第一季,“杨坤”这个角色是特地设计,虽然他的歌唱成就略次,但他是草根出来的,与其他三位不同,更能和选手共鸣
做节目的三个层次:节目、事件、现象
PS:最后是个八卦,下一季可能有王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