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叫《三双鞋》(英文名感觉更好:Delivering Happiness),是zappos老大谢家华的自传,就是被amazon收购的那家卖鞋的公司。看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负责淘宝商城名鞋馆,更重要的是不少朋友推荐了此书。
书的内容分三段递进:
利润:初级阶段,为了自己的短期目标而奋斗,怎么样扩张快、能赚更多的钱(或者达成某个目标)就怎么做。
这段谢家华讲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以及他卖掉的第一个公司的“失败”经历——我勒个去,2、3年时间,做了一个名为“交换链接”的公司,以2.65亿美元卖给microsoft的“失败”经历。
激情:还是为了自己,但注重长远发展,靠“文化、价值观”驱动。
zappos文化一个有趣的小例子——开机登录时,有一个认同事的小程序,输完密码以后,会跳出一张同事的照片,下面有几个名字,你要选对了才能登录电脑。
激情是一种群体的幸福,摘录一句:“人们只要能够在形体上协调一致,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集体中(因此会暂时失去自我),就会感受到更大的幸福。”这让我想到了“群体极化”和《乌合之众》,好么?不好么?
使命:开始产生“普度众生”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心中有了更坚定、更持久的,利于一个更大群体的目标。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的自我实现。
谢家华在书的很后面提到,他找到了做zappos之外的意义,甚至与投资方产生了文化冲突,真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司才和amazon联姻。
“我们发现自己实际上正在改变其他公司和其他人的生活。后来,这种想法慢慢地沉淀下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做比经营zappos本身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不仅仅是在zappos改变做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其他公司改变他们做事的方法。”
但,谢家华也强调了关键的一点——并不是要别人学习zappos,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自己悟道。
书的最后,谢家华谈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终极的幸福和钱、权、利都毫无关系,而是来自四点:
感到有控制力——增强自己的“存在感”。
感到进步——正向反馈的刺激。
连通性——群体,和一群互相认同的人在一起。
愿景/意义——自己做的事情,成为更广阔事业的一部分。
====================================
另,摘录了一句和有关“分享”的观点,很认同,并且我现在也是这么做的:
只分享自己有激情、熟悉、真实的话题,接到邀请时的解决方案:我会让他们知道我只谈论某些主题,它不见得与会议的总主题相匹配。然后我会让邀请者去决定是否可行。
不可行的话,无论有多少钱、有多少潜在机会,都礼貌谢绝。
所以,我现在只分享一些给“-1到1岁的产品经理”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