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受伤这段时间可以有更多自由时间,好好的多写一点文章,但实际表明,没有实战的体会,写东西也很便秘,哪怕写的东西和这段时间的实战并没有关系,难道说就像战地记者,听不到炮声,没气氛,也就写不出东西来?
所以更坚定的发出这篇文章,以及里面的观点。
一直在想,我能给公司留下什么?若干年后,我必然会不再做这些事情,那么这里是否还有我存在过的影子?而我很想留下点东西,所以我很实在,很坏的去主动建立一些流程、把它们画出来,图里写上自己的名字;主动去管理文档,建立PD可以用的文档模板库,比如BRD、PRD等等,多年以后,很可能大家还在用,而很多文档里都有我留下的痕迹……这样我的小目的就达到了。
好了,更深层的,那我又能给自己留下什么?先说个故事。山A和山B上的寺庙里各住着和尚a和b负责打水,他们每天都会在山下的小河边碰到,几个月以后,a发现b好几天没来了,于是很担心的去探望,结果b已经利用这几个月在寺庙里打好了一口井。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打一口井,但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打井好比催化剂,在客观上会双向加速公司和个人的成长。
因为只有个人在成长是没逻辑的:公司不是学校,员工是拿钱的不是付钱的,所以心态上就不能只“抱着学习的态度”做事,况且,没有为公司的实战,光靠理论如何进步?另一方面,只有公司在成长也是没道理的:员工不是机器人,如果只做事不成长,那么公司就没法享受员工成长的附加值,所以长远来看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
于是我找到了很简单的打井方式——写,坚持写。有了工作实战的体会与心得,我才有东西可写;写出来,与大家讨论,我才能提高,以便更好的作用于工作中。于是工作与个人成长,互相促进了,非常和谐。而打井的过程本身,慢慢积累,可以形成自己的职业保障,就像有一次培训的时候老师说的,“就业保障会降低一个人的竞争力,职业保障可以提高竞争力,假设有一天,公司突然不需要你了,这时候你不用去找工作,而是有一堆公司马上排着队请你去,这才是真正的保障”,多年以后这应该就是“个人品牌”吧。
跳出来,其实打井的过程重于结果,最后的那口井,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如果把自己也看成一个产品的话,也许同学们更可以把产品品牌建设的招数用到个人品牌建设上来,其实都是一样的:设计、市场、销售、运营、推广……
大家共勉。